淺談米奇十七號

alan 2025/03/17 15:02

在電影結束時,發現同一場次的人們從頭到尾都沒有一聲笑聲,我就知道這部電影慘了。

通常歐美電影一定會有個搞笑橋段,這一部也不是說沒有,但不知為何大家沒笑出來。

但其實我自己還算喜歡。

畢竟你怎能期待他是“傳統”的科幻電影,他是亞洲導演奉俊昊的作品啊,一定不會走歐美那種風格的!

所有一切應該展現未來多神奇、多科幻的的感覺,在這部電影裡只是背景。

因為在那之前人類可能早已大量殖民外太空了吧,所以當然劇裡的人一副老神在在、遇到外星王蟲也沒有很訝異的樣子。

我想導演是這樣帶過場景設定的。

 

「米奇十七號」以黑色幽默帶出這才是真實、血淋淋、未來人類殖民太空會發生的場景。

事實上這種複製人確實很大機率會以這種形式獲得法律上的許可,既然地球不允許、那去外太空總行了吧?

人類也一定是會朝著無垠太空發展的,人類從歐洲西進美國、從美東西進拓墾,人類的歷史就是一直在突破枷鎖、邁向新領地的。

你說,這樣的人類會不去太空嗎?

美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實施總統治的地方,因為他擺脫了歐洲的束縛,沒有了千年的傳統。

所以,宇宙到時也會擺脫地球上萬年的傳統,到時在地球上,那些一切不道德的枷鎖,在新領地 - 宇宙,都是會被人類開放的,儘管目的可能不一定多光明。

在劇裡,這樣的複製人被取名為“Expendable”(消耗工)是因為這樣命名比較不會引起人的同理嗎?這裡也引發哲學上一有趣的問題,如果一艘船,有個零件壞掉就換一零件,那麼當他所有零件都被換過一輪後,這一艘船還能說是原本那艘船嗎?

其實也不需要說船,人的一生應該有全身細胞被整個翻新的時候,那這時「我」還是原本的那個「我」嗎?

電影裡似乎透過18號的出現來解答這一問題。

這裡還有個有趣的設定,就是18號個性跟17號個性迥異,如果都是同一個「我」,怎麼差異會那麼大?

雖然電影裡有個畫面是,因為18號形成過程中,有個管子不小心被踢斷了,所以可能因此造成影響。

但這樣感覺只是想給個“物理性”的交代。

也許奉俊昊有對於本我的更深入探討,但礙於篇幅沒辦法明說。

 

但不可否認的,電影後四分之一真的有點乏味,而且完全沒有留白。

其實真的不需要特別強調在尼弗海姆星(Niflheim)也不再使用消耗工,人類的至善又戰勝了,感覺好像在讀小學課本。

不過我還是算喜歡這部作品,畢竟羅伯派丁森實在太帥了,整部作品其實也是異樣的科幻電影。

在看夠了炫技、宏偉壯觀的科幻電影之後,偶爾來部這種異樣小品調劑身心也蠻不錯的。

 

本站留言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