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寫文章分享

alan 2025/04/16 15:34

為什麼我需要寫文章?需要分享?

因為在分享的過程中,自己其實會更懂自己原本所想的,甚至會發現「原來我有那樣想」。

為了分享給他人,自己需要組織規劃一下流程,分享的順序、文章的大綱,等。

分享過程中(教學中),大概隱約感覺到誰能懂、誰不能懂,作為改善精進的一環。

而「寫下來」其實是最好的,比起打字,寫下來最有感情、也最有時間「整理一下思緒」。

透過自己的筆跡或是力道,可以感覺出自己在寫哪一段時特別用力,可能心中其實特別強調那一段?

確實我常在寫一些文章時,才發現,原來自己有這樣想,當那些想法在腦中時,比較有點像「混沌」的狀態。

而開始動筆或是打字,是為了「想法具象化」,腦中開始會把混沌的狀態拉出流程,然後按照流程依序組織起來,再打出來。

而這是可以磨練的,就這點來說,我應該增加寫文章的頻率。

在科學上這其實是有理論的,叫做「費曼學習法」(Feynman Technique)

費曼認為將一個概念用簡單的方式解釋給別人(特別是像對小學生講解),能幫助自己更深入理解這個概念。核心在於,當你準備教別人時,必須整理自己的知識、找出漏洞,並以清晰的方式表達,這會促使你更精進對該知識的掌握。

步驟包括:

  1. 選擇一個概念。
  2. 試著用簡單的語言向外行人解釋。
  3. 找出解釋中不清楚或不熟悉的部分,回去深入學習。
  4. 簡化並完善你的解釋。

 

這一網站感覺是蠻實用的資訊:https://www.todoist.com/inspiration/feynman-technique

我問了Grok, Grok 說我所說的情形,跟「提取練習」(Retrieval Practice)和「生成效應」(Generation Effect)有關。

研究顯示,當人們準備教導他人時,大腦會更積極地處理和組織資訊,這與「提取練習」(Retrieval Practice)和「生成效應」(Generation Effect)有關。提取練習指的是通過回憶和表達來鞏固記憶,而生成效應則是指主動生成資訊(例如解釋或教學)比被動學習更有效。

然後我找到二個網站在解釋這二個名詞,

提取練習:https://www.retrievalpractice.org/why-it-works

生成效應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eneration_effect

這感覺非常有趣,其實就跟當你想把腦中思想打出來是異曲同工的。

這些技巧確實也很適合用在教學上,與其老師一直塞知識給學生,不如引導學生去回憶、去嘗試說出來學到什麼,

因為這一步驟才是讓學生有所「output」,而為了要有 output, 學生會開始思考。

看來以後要教小朋友、寫文章可以用這些技巧。

不過台灣的教育現場都過於繁忙,一直塞、一直填,台灣小孩又害羞不敢表達,感覺這種嚐試也是得慢慢來啊~

本站留言
留言